中国冲击世界杯的历程,那可是相当久的。70后80后们,可曾记得“施拉普纳”?这位德国教练,可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担任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的外国人。
1992年,还在率领中国足球队争取世界杯入场券的施拉普纳来到成都,球迷们激动惨了,凑钱去气象学院广告部租空飘,给“施大爷”打气。这也是当年“做活动、打广告”能弄出的最大动静了!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当年球迷们真心舍得哦!93年的世界杯预选赛,当年叫“外围赛”,成都街头的服装店,把外围赛T恤挂到了最显眼的C位了!价格也很C位:20元。相当于工薪阶层半个月,甚至半个多月的工资了,但还是卖得火呀!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1998年法国世界杯,电视只有点点大,也阻挡不了大家“聚众围观”的热情。成都街头的电影放映厅嗅到了商机,直接搬出大幅展板,开卖“足球转播电影票”,一场6元。豪华真皮沙发、高清晰投影画面,当年最豪华的观球配置了。真是“不在法兰西,胜似法兰西”。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电影院贵?那考虑一下茶馆呗?虽然电视机比屋头大不到好多,但是,包茶包通宵的6元,还是颇具优势的。看球,图的就是气氛,还是大家一起看最好了。当年的茶馆,还是真资格的平房、长嘴壶、盖碗茶哦!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蹭世界杯热度的商家从来都不会少。成都街头的冷淡杯,也是搬出天线电视,摆起塑料板凳,盛上几盘毛豆、豆腐干、花生、卤肉,边摆龙门阵边看球。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觉得看电视不过瘾?当年成都冷淡杯“最大牌”的电视屏幕了解一下?就在四川省体育馆。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转眼到了2002年,和现在满世界LED电子大屏不一样,那时候还是挂海报的时候,科技没有那么发达。
但这一届世界杯又很重要,博拉·米卢蒂诺维奇带领中国第一次进军世界杯。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小组赛末轮,尽管出线希望渺茫,球迷们仍旧自发性来到春熙路熊猫广场的最大一块电子大屏前,为自己的国家队呐喊助威。他们披着国旗,摇晃着国旗,脸上头上身上印着国旗,手里拿着“大力神杯”,跟随每一次进攻而欢呼,每一次失球而沮丧……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小组赛末轮,尽管出线希望渺茫,球迷们仍旧自发性来到春熙路熊猫广场的最大一块电子大屏前,为自己的国家队呐喊助威。他们披着国旗,摇晃着国旗,脸上头上身上印着国旗,手里拿着“大力神杯”,跟随每一次进攻而欢呼,每一次失球而沮丧……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小组赛末轮,尽管出线希望渺茫,球迷们仍旧自发性来到春熙路熊猫广场的最大一块电子大屏前,为自己的国家队呐喊助威。他们披着国旗,摇晃着国旗,脸上头上身上印着国旗,手里拿着“大力神杯”,跟随每一次进攻而欢呼,每一次失球而沮丧……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小组赛末轮,尽管出线希望渺茫,球迷们仍旧自发性来到春熙路熊猫广场的最大一块电子大屏前,为自己的国家队呐喊助威。他们披着国旗,摇晃着国旗,脸上头上身上印着国旗,手里拿着“大力神杯”,跟随每一次进攻而欢呼,每一次失球而沮丧……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小组赛末轮,尽管出线希望渺茫,球迷们仍旧自发性来到春熙路熊猫广场的最大一块电子大屏前,为自己的国家队呐喊助威。他们披着国旗,摇晃着国旗,脸上头上身上印着国旗,手里拿着“大力神杯”,跟随每一次进攻而欢呼,每一次失球而沮丧……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小组赛末轮,尽管出线希望渺茫,球迷们仍旧自发性来到春熙路熊猫广场的最大一块电子大屏前,为自己的国家队呐喊助威。他们披着国旗,摇晃着国旗,脸上头上身上印着国旗,手里拿着“大力神杯”,跟随每一次进攻而欢呼,每一次失球而沮丧……封面新闻记者 刘陈平 王浩野
封面新闻《蓉城记忆》带你回忆蓉城。
本文由封面新闻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 授权合作请联系:mp@thecover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