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行山下千人合力捉黄鬼到底还能捉多久

太行山下千人合力捉黄鬼到底还能捉多久

傩戏《捉黄鬼》在太行山下的武安固义村流传了上千年,从古至今,傩戏里的每一位角色都是父子传承。他们都是从事劳作的普通人,戴上面具,即刻演化成为傩神,摘下面具,就是以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。

每到一年的元宵节,人们装扮起来,大鬼、二鬼、阎王、判官,各个角色纷纷上场,演绎着一段古老的故事,捉鬼——打鬼——审鬼——判鬼——杀鬼,直至把代表忤逆不孝、邪恶蛊毒的“黄鬼”押上“南台”施与“抽肠剥皮”之“酷刑”。

人们祈求阖家平安、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这一刻得到满足。

这是一场人神互通的盛典,曾经被傩文化研究者断言“打破黄河以北无傩”论断、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尽管每一位扮演者总是按照父辈传承下来的程式作各种重复的表演,但是,信仰缺失、道德沦丧、金钱至上、唯利是图等等当代价值取向的严重错位,迫使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。

对神灵的祈盼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对祖辈传承的些许责任,是苦苦支撑着这个古老的仪式得以苟延残喘、夹缝生存。

村里老人叹息,傩文化专家惊呼——县人民传下来的捉黄鬼到底还能捉多久?

面对社首一次难于一次的组织表演,没有人能够回答。

1、“长竹”的扮演者,头戴官帽,身穿龙袍。他是这出傩戏的“点睛”人物,每一场戏,都有他来演说。这个角色是宋代戏曲“竹竿子”的遗存。

2、孩子们扮演了各种角色,在大街上列队等待上场。

3、这些牲畜在傩戏《捉黄鬼》里担当了重要的角色。每到演傩的日子,牲畜们会被社首在它的笼头上和尾巴上系上大红色的布条,从那一刻起,主人们每天要给它们打扫厩圈、梳理鬃毛、好草好料伺候着。他们是各位神职的坐骑,就连牵牲口的人也是世代传承的角色。

4、仪仗队肩上的旗牌昭示着尊神的身份和地位,观看者的目光却集中在更加热闹的表演者哪里。现代人也许真的不知道“登侍郎”、“国子监”是个什么东东。

5、

6、扮演王莽的老者跟在仪仗队的后面,每一次在玉皇神棚前表演,简单的几句台词从他的祖爷爷那里传下来经过了几百年的重复。

7、神职队伍中最高权力的象征:龙牌。扛龙拍的人就是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么个差事,巨大的龙牌足有100多斤,他双手抱着碗口粗的手柄,吃力地行进着,偶尔抬起头看看前面的队伍。

8、居高临下的观看,给这位穿“白蟒”、插“背旗”、跨“神驹”的“探马”平添了几分信心。他的爷爷说:俺老了,跑不动了,这是孙子接替上场了。

9、捉鬼的捉鬼,拍照的拍照。观者也就是看个热闹,至于为什么捉鬼,似乎与他们无关。

10、捉鬼的主角是“大鬼”和“二鬼”,他们是这出大戏的表演核心。

11、“探马”要从凌晨开始一直不停地在狭窄的街巷和拥挤的人群“道子”中来回的奔跑,他的标准动作是一手提缰、一手举着马鞭。时近午时,这位表演者累的精疲力尽,一脸的苦相,双手仅仅抓着马鞍。

12、“恭喜发财”、“连升三级”神职的祈盼与人们的祈盼是相通的。

13、为女儿整理服装的父亲。

14、跑“竹马”的舞者。

15、背后是严酷刑罚的大标语,孩子们第一次踩“高跷”,站立不起来。

16、这是以为成功的商人,在城里开了数家专业开锁机构。继承了父辈传下来的角色,表演和传承一直在困扰着他。

17、

18、民间戏曲具有特殊性,同样的角色,年龄大小悬殊很大,能够进行表演,就是最基本的要求,至于角色的匹配、表演的水准,都不能有苛刻的要求。

19、这是一出赛戏《吊掠马》,固义傩戏《捉黄鬼》传承上千年,每一次上演,都要不断的重复相同的剧目,据说,这是祖上立下的规矩,不能改动。

20、装扮齐整等待演出的儿童。

21、为祭祀设立的供桌,等待化妆表演的孩子围着它做起来游戏。

相关推荐

沙拉的做法
365bet官网投注

沙拉的做法

📅 08-11 👁️ 6785
商家必看!2025年新广告法“违禁词”“敏感词”全攻略
【基本解释】
365体育比分

【基本解释】

📅 07-28 👁️ 1295